2002-11-01

生技路漫長,先用代工蓄積能量<數位時代>

過去,台灣的資訊產業是靠代工模式發展,電子製造業、資訊半導體業的代工,打下電子儀器、機械設備製造的優勢,現在生技醫療產業能否再以同樣的模式出發? 撰文=陳延昇
剛進入第四季,台灣股市表現得很「深秋」,景氣依然低迷。10月初,行政院宣布要帶頭催生10至15家「成功生技公司」,這些成功生技公司需要實收資本5億以上,市值還要超過資本5倍。而經濟部也宣布,今年國內投資生技總額已達23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看來在政府努力地搧風點火之下,儘管不景氣,投資生技產業仍被看好。

相較於資訊科技產業的產值(光是上市上櫃部份就接近3兆元),生技醫療1000億的總產值雖然小得多(相差了幾十倍),但明日之星的風采卻未曾稍減,不但政府列為兩兆雙星計畫,產業、創投基金也紛紛投入。只是最實際的問題是,生技醫療該怎麼賺錢?


要長期發展得先求獲利

「生技醫療產業要長期發展,但也要兼顧短期利益,」百略醫學科技董事長林金源說得很坦白。的確,獲利是企業經營的目的,即使是未來的明日之星也該如此。

生產體溫計、血壓計的百略,已經連續3年稅後純益EPS超過5元,今年預估達5.27元;生產電動輪椅、電動代步車的必翔,這兩年EPS也都超過5元。不光是在股價,百略在全球市佔率超過30%,必翔則約佔15%,生產血糖和尿酸試片的五鼎雖全球市佔率仍低,但血糖、尿酸試片的毛利超過5成(甚至高達7成),這幾家公司都有良好的獲利能力。

「台灣在醫療儀器製造方面很強,雖然很多還是用代工模式,但這是必走的一條路,」寶來證券投資處研究員徐慶昇指出。不只是醫療器材,即使在製藥領域裡,也可以看到代工模式。行政院開發基金也參與投資的聯亞生技,主力就是代工國際大藥廠的各種錠劑、針劑和軟膏;台灣神隆則是以代工原料藥為主。「生技醫療要靠代工模式發展,大部份是有實際產品能正式生產的公司,」徐慶昇進一步分析。

過去,台灣的資訊產業是靠代工模式發展,電子製造業、資訊半導體業的代工,打下電子儀器、機械設備製造的優勢,現在生技醫療產業能否再以這個模式出發?


和美國不一樣的生技路

「台灣要發展生技一定要運用產業優勢,我們有資訊電子業做基礎,先靠這個來發展生技,所以台灣發展生技的路一定跟美國不一樣,」五鼎生技董事長沈燕士一針見血點出運用台灣優勢的重要。

擁有領先製作技術,是代工生產的基礎。百略生產的數位體溫與血壓測量系統獲得美國、歐盟的主要醫藥管理單位認證,體溫量測有60秒、30秒、10秒、4秒到1秒的不同產品,電子體溫計和血壓計分別佔全球第一名、第三名,體溫計的年產能1600萬支、血壓計160萬支。百略能在全球市場佔30%,製造技術的領先是重要原因。

生產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的必翔同樣擁有技術優勢。「必翔做出世界上第一台的四輪電動代步車,技術是全球領先,」必翔實業總經理蔣清明說。1989年,必翔四輪代步車第一次到國外參展時,會場上日本人和歐洲人還競相認定是自己國家的發明,等確定是台灣生產時,都很吃驚必翔的技術水準。今天的必翔靠著專利技術,讓自有品牌和ODM佔下全球15%的市佔率。「必翔的新廠採用全自動電腦流程生產,連國外大廠都還停留在半自動製成的階段,」蔣清明站在剛遷入不久的新廠前驕傲地說。

生技醫療產業包含很廣,定義問題往往成為討論話題,發展主流是生技製藥,尤其是新藥研發,而百略、必翔、五鼎以生產醫療器材、輔具為主,算不算是生技醫療產業,看法見仁見智,但是定義廣狹無礙於成功營運獲利的事實,他們各有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代工過海 各顯神通

「我是保守、腳踏實地在做,不敢像現在很多人談起生物科技,都是些美夢大餅,」沈燕士說。學者出身的他,在1973年創辦國內第一家醫療儀器公司(三泰儀器),後來創立的五鼎生技,除了生產血糖、尿酸測試儀,這兩年更把焦點放在毛利高的試片耗材,因為當初沈燕士發現,測試儀所使用的試片必須向日本進口,而試片在整部測試儀所佔成本最高,於是乾脆投入耗材市場。

資本額3億,去年營收3.92億元、稅後實際獲利1.29億元,五鼎雖然是小公司但是投入研發卻一直維持在總營收10%至12%。最近推出的血糖尿酸雙用測試儀能在10秒內知道結果,試片也發展到第二代虹吸試片,以微量血就能快速測量,這些開發成果讓五鼎能一再接下國際大廠的代工。「五鼎目前有八成是靠ODM,在認證嚴格、成熟的市場以品牌切入不容易,但是我們重視研發、技術,」沈燕士認為五鼎雖然還不能和國際大廠相提並論,但是卻以技術和耗材市場找到利基。


高級品牌vs.國際通路

除了技術,還要品牌和通路。「必翔從一開始就走品牌路線,後來才發展ODM,因為我們很堅持自己的技術第一,」蔣清明和她先生伍必翔(必翔實業董事長),20年前就以製造農用的搬運車起家,但是他們很明白農業機械是夕陽工業,必翔開始研發高爾夫球車、果菜搬運車、小型電動車,1989年正式轉入醫療器材市場開發全球首架四輪電動代步車,取得美國、日本專利。

「開始的時候很辛苦,技術很好但是沒有市場、通路,必翔一直堅持不可以還價、必須貨前付款,到現在都是,」蔣清明認為必翔的技術應該被重視,所以當時不願意降格以求接受大廠下單條件,寧可不賣不賺錢。「苦的時候,家裡幾乎可以賣、值錢的都賠上了,但是還是堅持要不斷提升技術,」蔣清明和伍必翔堅持不斷提升技術,讓必翔擁有國際大廠難及的技術,也在歐美市場以Shoprider品牌打下高級代步電動車品牌形象,必翔自有品牌佔了整體營收60%以上。

百略在通路策略更見靈活。「要做全球行銷,乾脆把行銷總部移到瑞士,找來國際行銷團隊,畢竟他們熟國外市場,」林金源對行銷有獨特見解,1998年百略開始將過去以OEM、ODM為主的經營模式轉向經營自有品牌microlife,林金源的全盤規劃是台灣研究、大陸生產、全球行銷,他這步棋「以夷制夷」下得很高,瑞士的行銷團隊表現的確令人亮眼,自有品牌在歐洲市場已獲德、英等國專業認證而銷售,打入不易進入的醫療器材市場。

「美國吃肉,台灣喝湯,甚至只能啃骨頭,」林金源認為代工模式一定要往下一步走去,雖然自有品牌已經佔百略總營收30%,但他還是積極規劃下一步。


站在利基往上爬

「現在是累積資金、累積技術,下一階段要發展生技環保、農業、最後是中草藥新藥開發,」沈燕士認為從代工製造開始是台灣發展生技的特殊生態,但五鼎自有長遠規劃。林金源的想法和他雷同,百略的下一步要發展本土的個人健康服務,不會只是體溫計和血壓計,他說:「一定要找出第二條生命曲線,在第一條曲線下降之前。」

台灣人會做代工,雖然不應該只做代工,但是生技醫療產業天寬地闊,先站在台灣優勢利基求發展應該也是發展模式之一。百略、必翔、五鼎儘管生技血統不是最純、發展模式不見得最佳,但畢竟成功。醫療器材、輔具可以這樣做,藥廠可以這樣做,台灣要發展生技,還要再多找幾個成功模式。

2002-03-29

EMBA雜誌專訪百略醫學林金源董事長摘要_EMBA雜誌187期

人物背景:
林金源
清大物理研究所畢業
企業去年營收 21億元成長35%
營收九成來自歐美市場
自創品牌佔三成

專訪摘要:
「學習型組織是很理想化的境界,大家都很想去做,我也一樣。可是開始做了之後,才知道事情不是那麼回事。那是一個理想,不是這麼簡單就到達了,而是很多現實的結合」
 
1981年我出來創業。我是學理工的,做法和大家差不多,從創造產品開始。做了十幾年之後,覺得這樣做下去很辛苦。所以多方面去讀書。我念應用物理,對自然科學進入很容易,當時念了很多科普的書,讓我有很多感觸,比較有系統和結構性地理解自然界和生物。
 
1994年「第五項修煉」這本書出來,我讀過以後有滿多體會。我現在已經認為企經營就是「究竟」的知識。了解這些道理之後,現在我做事也比較篤定,看事情也比較深入。像「學習型組織」一書中所說的,看事情有四個層次:事件、趨勢、結構與想法。每個人的想法建構了社會的意識結構,趨勢的上面就是我們看到的每一件外顯事件。因此,從一個事件中,你能夠看得多深,其實是哲學層次的問題。
 
學習型組織是很理想化的境界,大家都很想去做,我也一樣。可是開始作了之後,才知道事情不是那麼回事。那是一個理想,不是這麼簡單就到達了,而是很多現實的結合。所以我開始再找書看。1995年,「企業生命週期」這本書出來以後,讓我有更深一層、務實的架構而不是那麼理想。
 
舉例來說,書中提到的系統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等,員工反問你「我為什麼要自我超越,這是我家的事」,一句話你就愣住。你要超越,不見得他就要超越。實際情況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9596年開始,我們到「企業生命週期」作者阿迪茲那裡,去上了一些課,把架構用到企業生活裡。
 
不只是人性本善
 
宏碁集團的施先生,我很佩服他的成就,尤其早期他講人性本善。但是最後這點卻成了反諷,這是報紙上寫的。李焜耀的強勢管理反而是成功的模式。這就是道理。我們是很強悍的生命,每個人都期待別人對我們好,可是對你好,並沒有辦法給你能量。能量是從內在產生出來的,你在環境裡奮戰,能量讓你讓你活下來,蓬勃發展。所以在屋頂下絕對不會有大樹木。把屋頂拿掉,能長的就盡量長、不能長的就安於現狀。這就是大自然。組織也是一樣,你不能保護任何一個人,保護他反而更糟。
 
以百略來說,我們這二十多年來算是順境,沒有虧過錢。但我們還是有意識地在進化,我是個還沒有危機就開始緊張,就是葛洛夫提到的偏執狂一樣。在創業階段,我所經歷的辛苦是心理上的辛苦,你總是要花很多心力,為什麼這些人就是這樣?建立制度講起來很簡單,但為什麼始終建立不起來?為什麼員工不會自動自發?自然的經營就是如此。但是我們要的是有意識的經營,有意識的經營要有很多知識,而且是究竟的知識,不是人性本善的經營管理就能創造出來的。
 
看看台灣的企業,真正比較強的企業,都是植入西方經營知識的結構,都很嚴厲,像台積電就很嚴厲。因為建立結構都需要耗費心力,耗費心力不會再自然的狀況下產生,除非遇到很大的危機或自己製造壓力。「企業生命週期」這本書的重點是生命週期,如何讓企業避免達到頂點、然後往下衰敗。因此企業要設法維持企業生命,不要墜落,同時發展出第二條生命曲線。
 
以往,不管組織或王朝,都是跟隨自然由盛而衰,沒有一個例外。這是因為我們對組織的知識不足,還承襲自然法則,被自然宰制。但是當你了解組織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有意識地經營組織,組織就不會如此。當你缺少知識,即使是經營家庭都很辛苦,因為沒有掌握到組織的知識和動力,會覺得很辛苦。以往我們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樣,多數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企業要建造願景,有了願景,企業內部的意識才開始凝結,才開始產生組織的DNA。沒有這些東西之前,組織內部的人員各講各的,怎麼形成共識?共識就是組織的DNA
 
企業要建構一個行為環境,行為環境就是這個組織認同的價值觀。若組織認同得過且過,這個組織不會有未來。但是組織如果高懸一個願景,而且大家都認為這是好的願景,同時又有一個結構,可以幫助落實到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就有可能成功。
 
最大的弔詭就在這裡。我們經常說,禪就是當下,是很高的境界。那什麼是禪?禪就是吃飯的時候吃飯,這就是究竟。落實到企業,就是「員工該做什麼,就好好做」。企業提供環境讓他們具備能力把事情做好,單是這樣就很困難,這並不是什麼大學問。這就是賦權。危機意識與壓力只是其中一面,另一面是,企業要讓員工知道,企業要走到哪裡去,所以要有願景。
 
這個道理是我一邊做、一邊思索,然後才一邊想通。也可以說,是從行動中產生的一點經驗與智慧,並且在過程中得到驗證,所以為什麼我會覺得很篤定。我的嗜好是讀書、健行,然後在山上思考,下山後就行動然後,不斷循環。
 
探究企業的究竟
 
一個企業的究竟就是願景、策略與績效評量。願景是企業經營的上層結構,其中包含核心價值與信念、存在的目的與使命。沒有願景,企業就不知為何而戰。如果企業內部員工沒有整體的志向和理念,就會像一盤散沙;接著是中層結構,有了使命之後,就要設計策略、戰術及年度營運計劃;底層的結構就是每天的日常活動,包括年、季、月週及當下的工作。員工每天都要能產出有價值的終端產品,所以會有績效評量。願景策略、及績效評量就成了全面經營力。企業要永續經營,三者不可少,還要非常紮實。
 
我兩年前看了一本書「體驗經濟」,談到人類商業活動的進化及有價的智能關係,從大宗物資、產品、服務、體驗、一直到轉化。以數位醫療產品這個產業來講,並不算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如果你純粹從醫療器材,也就是產品層次來看,它的發展有限。但是如果你把醫療器材與知識整合,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把人想成一個組織,健康有問題,如何去轉變自己的健康,就需要知識。
 
知識加上工具才會有行動。沒有知識,單單只有工具,還是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能夠成功的公司好像不是很多,為什麼?其實這就像自然界一樣,在所有公司中,大概只有5% 非常傑出。失敗是正常、成功才是異常。異常的成功是來自於一個很強的意識,在與環境奮鬥,所以志向是最重要的因素。你想成為什麼?你希望企業不是泛泛,你不願只是屈就五燭光,而要成為雷射光,這是從一個很強的意識而來。這個意識最後擴散成公司的意識,這個公司就會變得非常卓越。
 
就事論事要求嚴格
 
和我一起工作的員工其實不會太輕鬆,因為太輕鬆反而害了我的員工。我在管理上要求嚴格,但是我是就事論事。嚴格其實也是尊重員工,因為我們一起訂出目標,我判斷你可以完成,所以放手讓你去做。甚至我判斷你不能做,我讓你去失敗,有痛苦才有成長。一個有意識的領導者,會看懂這些,所以知所輕重。講到最後就是鬆和緊,什麼時候要緊,什麼時後放鬆。

2002-01-01

從排隊的人,變成第1名!<數位時代>

1997年每股獲利才1塊出頭,但隨後4年每股都賺到5到9塊,股價140元上下的百略醫學科技,已是上櫃市場人人熟知的奇兵,它由勞力事業向知識經濟體的轉折,是當今每一家台灣企業都該知道的故事……。 撰文=杜凱如
由2000年開始,台灣陸續出現一些非電子股的股市新兵;它們共有的特色是:相當高的每股獲利、特殊利基市場的產品策略,再加上創新的加值型服務。例如做美國家庭百貨HomeDepot特殊窗簾供應商的億豐、Nike高爾夫球桿頭的大田,以及更特殊的百略醫學科技。

投身體溫控制20年,當今世界市場上每5支體溫計,就有2支是來自百略。這麼高的市場佔有率,自然創造它驚人的每股盈餘,2000年它做了22億生意,賺到5億5千萬元,每股獲利7.2元。展望2002年,財務部協理兼發言人謝沛勳表示,營收部份可望繼續成長15%到20%,獲利只會多,不會少。

但少有人知道,它的20年創業生涯中,有15年是掙扎過著苦日子,1997年開始,它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攻無不克的百略方程式

當年的百略,如同台灣一般傳統產業,只靠苦力製造,寄望能以「大量產能」取得市佔率,藉以打敗競爭對手,搶單方式更是「鄉土」,像百略董事長林金源就曾經跟其他競爭對手,提著皮箱,排在飯店外面等候,只希望能「堵」到客戶,求得一點簡報時間,以便順利接單。
轉折的關鍵點,是董事長林金源下定決心離經叛道──走自有品牌,以及創意加值這條難走的路。林金源深知製造毛利漸少,唯有品牌才能確保企業命脈,然而行銷、創意向來是台灣產業弱勢,為了轉型,它大膽邀請原百略客戶之一的瑞士經銷商布倫瓦(Mortan Brunvoll)加入,擔任行銷副總經理,並把行銷總部遷移到瑞士。以台灣為後勤、中國製造、歐洲行銷,一起組成了百略致勝方程式,今日百略自有品牌Microlife產品不但擁有高毛利,許多硬體上的附加服務(它的血壓計除自動記錄每日血壓,還可以透過內建語音IC,提醒用家服藥)更為它的產品圍起一道競爭者難以進入的市場區隔。

注入「流行」的新血液

為了打品牌,全公司企業識別系統(CIS)在歐洲團隊加入後重新設計。發言人謝沛勳說,歐洲團隊一併入百略,第一件事情就是花了上千萬把百略的CIS改過,「他們一直覺得我們本來的設計很礙眼,」謝沛勳笑著說,接著海報樣式也都重新來過,「他們覺得人體的美,應該被放上去,」因此,海報上出現一幅略微遮掩的裸女,「台灣這邊一看到海報都昏了,」深怕太裸露影響百略形象,後來只好把裸女比例拉小,可是也讓百略員工對歐洲人的創意大開眼界。

把舊有產品塗上新色彩,百略自有品牌Microlife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並在歐美布建50多個經銷點,為避開代工客戶,百略把主力放在醫療資源不成熟的市場,如義大利、盧森堡等地。今年百略更成立「百略生活醫療事業」,把曾在惠氏、默克等藥廠工作過,也開過網路公司的行銷高手王麗婷找來,擔任事業群協理一職,企圖在硬體上注入新生命,以「服務」拉出第二條成長曲線。

「比如說婦女基礎體溫計,附有一個PDA,內建軟體可以幫妳計算避孕安全期,」王麗婷比手畫腳地展示著,「甚至還教妳怎麼生男生女,」她笑著說,透過紅外線傳輸,使用者可以隨時升級PDA的軟體版本。

其實從王麗婷身上,我們不難看出百略近年來的轉變。一頭俐落短髮,說話速度彷如連珠砲,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跟老百略人的沈穩低調相較,格外凸顯。百略行銷預算向來少得可憐,第一次跟林金源「要」預算的王麗婷,特地在簡報前,要林金源別太驚訝,「結果我一開口,就要了7000萬,」王麗婷笑著說,以前同事口裡都會唸著「K.Y.(林金源的縮寫)說要做這,要做那,如果他沒說,就不做,」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一批從外商來的精銳部隊,正拉著百略往前跑。

在台灣經濟的前一個篇章中,多的是刻苦耐勞、和林金源一樣排隊等在旅館前的創業家;但在下一個章節中,我們可需要更多像百略這樣的破壞式創新者。如果台灣電子業也有百略,那可是多麼──既美麗又剽悍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