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24

百略 軟硬兼施悠遊藍海

「百略早在十年前就有藍海策略的概念了!」百略醫學董事長林金源驕傲地說。
讓百略一戰成名的,首推數位體溫計。2000年全球數位體溫計市場,包含自有品牌和代工產品,總計有三分之一出自百略,將這家相當國際化的台灣企業,推上世界冠軍寶座。
身為藍海策略的實踐者,林金源在第一時間讀完這本書後,更相信百略一路走來方向正確,並自創「百略藍海三段論」──硬體的藍海(Hardware)、硬體加軟體的藍海(Hardware+Software),和硬體加軟體加生活需求的藍海(Hardware+Software+Life-ware)。

塑造品牌 超越硬體小藍海

「有先見的人是很孤獨的」,林金源說,八、九年前,除了施振榮,沒多少人在台灣談品牌概念,1998年百略決定主打自有品牌Microlife之前,林金源同樣面對來自內部的壓力,「股東不贊同,員工也覺得搞這個幹什麼?」

林金源認為,企業要往哪個方向,都是曲折的醞釀過程,而非單一事件造成一百八十度轉變。成功的企業領袖多半是偏執狂,要堅持下去,需要毅力、體力和學習能力應付現狀,「現狀就是紅海!」他說。

體溫計、血壓計和電毯是百略三大產品,為了成功打響品牌,林金源找來挪威人布諾瓦(Brunvoll)擔任行銷副總,行銷中心設在瑞士;為了降低成本,多年前將工廠移到大陸,研發實驗室設在美國和德國,營運總部選擇根留台灣。

套用藍海策略的消除、減少、提升和創造四項因子分析架構,林金源認為,醫療器材有一定的標準,能消除的因素有限;在成本減低方面,大家都去大陸製造,成本控制上也差不多;提升和創造才是百略的致勝關鍵。

「我花在那些老外身上的錢,可能比同業整家公司的人事成本還多!」但林金源認為,這些錢花得很值得,為了建立自有品牌、進入中高階市場,沒有海外團隊,很難拿到更嚴格的認證,也無法結合如CVS和沃爾瑪百貨等知名通路。

在創造上,百略做的是有醫學意義的創新,像是心律不整、平均模式、個人調校的電子血壓計,和專為孕婦設計的血壓計,都取得專利保護。

合世生醫、優盛和百略常被媒體冠上生技股血壓計三雄名號,老大哥百略的品牌效益今年明顯浮現,其他兩家業者卻深陷價格戰。林金源說,透過早已建立的品牌優勢,百略已經超越硬體事業的小藍海,接下來的目標,是游向中藍海和大藍海。

軟硬兼吃 遠端照護中藍海

改變既有疆界,是藍海策略精髓,深知硬體事業發展有限,林金源早在六年前就在美國調查政策法令,並取得美國醫療網路平台Health Hero授權。消費者透過百略生產的Health Buddy,自行測量包括血壓、血糖等生理指數,並將這些數據傳至百略的美國子公司iCare,專業醫療團隊藉資料庫分析,即可通報家庭醫師或藥師進行後續處理。

百略這項遠端居家照護計畫,第一階段將在11月起開始,試行通路包括美國CVS藥妝店、Target和沃爾瑪百貨等500個據點。

血壓計等醫療器材市場漸趨飽和,就和電子業一樣,當硬體發展遇到瓶頸,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加強服務和品牌定位的商業模式若成功,有助回頭拉抬硬體產品業績,尤其在美國2003年通過「退休老人健康醫療照護改善」計畫後,老人健康照護也獲得保險給付,林金源對「硬體加軟體」這塊中藍海商機,更具信心。

生命需求 預防醫學大藍海

對林金源來說,醫材硬體是基礎,遠端照護只是前哨戰,能夠真正解決慢性病的Life-ware,才是他最想進入的藍海,才是商機無限。

「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健康的需求,」林金源1999年就萌生建立健康體驗館的想法,這個想法將在今年底落實。由他個人投資的「康適身心減壓館」即將開幕,這個減壓館將研發各種不同課程,幫助慢性病患者,逐漸擺脫藥物控制。

「我所謂的Lifeware,就是提供Solution(解決之道),」林金源以高血壓為例說,部分患者的確必須吃藥,但現代醫學除了吃藥,並沒有提供患者治本之道,只帶來一堆副作用。

林金源說,高血壓是生活形態造成的疾病,如果教導人們過正確的生活─—吃的對、動的對、想的對,就能逐漸減低他們對藥物的依賴,最後甚至不需要吃藥,這就是Lifeware的真諦。

林金源不諱言,藥廠為了創造營業額,配合遊說力強的利益團體,導致人們依賴藥物,「你不想吃也逼你吃!」他說,健保局一年花100多億元在高血壓用藥上,很多藥開了,病人也沒吃,其中有很大的空間是預防醫學商機,這塊處女地就是藍海。

現代人愈來愈重視養生,養生知識本來就存在於社會系統中,百略憑什麼賣錢?「知識到處都是,等於沒知識。」林金源再以高血壓為例說,經過基因解碼,每個人高血壓病因都不同,需要量身訂製的Lifeware手冊。不知道每個人的遺傳傾向和生物獨特性,「就像吃95汽油的車,硬灌92的油。」

台灣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廣告強打什麼產品,大家就一窩峰追逐,林金源認為,對某些人來說,吃了無妨,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毒藥。沒有價值的知識,到處都是,但由於生物物理、生物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Lifeware手冊一定不同。「這裡面需要很高的知識成分!」林金源說。

林金源承認,這個中藍海到大藍海的過程,Lifeware的概念被股東認為「想太遠了」,因此,除了公司轉投資一點,他自己掏出8,000萬元,養了一批希望醫學博士、自然醫學博士、營養師、護理師和復健師等專業人員。

這些人運用本身的專業與慢性病人互動,不逼病人吃藥,而是傳遞正確的生活知識,林金源說,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複製到全球,希臘將是試測的第一個海外據點。「生理特性分析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專家如何教育患者,未來社會講的是high touch,不是high tech!」

百略的電毯事業曾出現危機,儘管該部門已在去年底轉虧為盈,但對百略的健康大夢,土洋法人看法迥異。

外資至今仍持有百略四成以上股票,投信則是一張股票都沒買,對於外界的質疑,林金源認為,「唱衰者」可能對健康產業認識不深。

「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是林金源的口頭禪,但他也承認,要站多久不知道!林金源說:「只有自己走過一遭,才會發現這個產業多有趣,這也將是最大的藍海!」

【經濟日報/黃正凱/20051024】

2005-06-01

百略醫學科技 軟體加持硬體,毛利超過股王一倍

人家一窩蜂鑽電子業,它耕耘醫療器材;代工大賺時,它堅持推自有品牌。
百略以與眾不同的國際化經營概念、策略,6年營收成長5倍,攻下世界第一。
年紀大了,難免有慢性病。如果看著家裡的長輩天天量血壓、測血糖、每週得向醫院報到,實在心疼。 現在,終於有了不同的解決方式。已經有公司用儀器與網路,提供照料老人家的服務,甚至還會幫你解決未來的煩惱。它就是全球最大體溫計廠--「百略醫學科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子血壓計廠。

百略去年30.8億元的營業額,在台灣製造業裡,其實規模並不突出,引人注意的反而是它獨樹一格的經營模式與獲利能力。在最新的《天下》1,000大排行中,連兩年入榜的百略,比去年進步84名,今年名次來到490名,但營收成長幅度的排名,卻跳升了118名! 而當同業還在為10%上下的代工毛利掙扎時,已用自有品牌走出活路的百略,今年第一季的營業毛利卻高達38.5%,超過當前的生技業股王「合世生醫」在同期不到15%的毛利成績。 2005年對百略更是別具意義。首先,虧損3年的電毯事業,終於在去年開始回收,電子血壓計也在3月通過日本審核,腳步又是同業最快。最近,擁有多年科技業CFO(財務長)經驗,歷任圓剛科技、國碁電子、燦坤實業等的許盛信,也被挖角過來,為經營層再添猛將。 主掌百略的,是現年53歲的林金源。他如何預判趨勢、及早佈局,讓百略成功地由代工轉型品牌,打下世界第一,在6年內使營收成長5倍,並為公司找出下一個轉型契機,搶攻未來的健康照護商機? 發明家往冷門領域創業
帶著一副圓框眼鏡的林金源,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像個大學教授。事實上,清大物理系畢業後,他就先到電子工業研究所(今工研院)當工程師,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 不到30歲,林金源就發明出全球第一台「婦女生理週期指示器」,拿下中華民國及布魯塞爾兩大發明展金牌獎。而這項發明,也把他推往創業之路。 1981年,在大部份同事,都進入電子業發展的情況下,林金源和幾個朋友籌資100萬創立百略,從事醫療感測儀器的生產。比起周遭的人,林金源的選擇不但冷門,事業規模也顯得渺小。 雖然處於鎂光燈外的冷門行業,但百略的佈局腳步與國際化程度,卻絲毫不輸給檯面上這些大型公司。 由於代工客戶與外銷區域大都在海外,因此百略的組織很早就達到全球分工。目前台灣這邊擔任管理中心,大陸則是生產重鎮,瑞士負責行銷,研發部門分別位於美國與德國。耕耘24年來,百略已在歐、美、亞3大洲設立11間分公司,擁有7種不同國籍員工,產品可以行銷到全球50多個國家。 「我們公司雖然不大,但國際化卻很徹底,」剛結束4月底12天歐洲行程、跑過8個國家的林金源笑著說,這些與當地市場、通路、工廠建立的夥伴關係,是公司的無形資源。 國際化固然是趨勢,但經營者的佈局與決策速度也很關鍵。14年前,林金源就意識到台灣製造成本優勢不再,於是將生產線轉移到大陸深圳。「我們選的地方,與鴻海就在同一個鎮,而且還早了4、5年!」他回想。

趁賺錢時由代工轉自營品牌
近年台灣IT業亟欲開發的自有品牌,百略也早就做出心得,而且還大膽啟用外籍主管,來為自家品牌操盤。 接了15年代工訂單後,林金源心中忍不住感慨:「代工者永遠都處在後端,只能從品牌客戶那接收片面資訊,到底市場前端長什麼樣?根本沒機會知道。」當時他也看出,代工模式勢必走向微利,須讓公司及早轉向。即使當時代工業務還有25%的高毛利,但他還是力排眾議,在1998年發表自有品牌「MicroLife」。 「不要等真的走進死巷了,才想轉彎!」林金源認為,要在公司還有利潤時,就開始轉型動作,「趁賺錢時候改,才有資源可以用。」

以夷制夷打下全球第一

去年底,宏碁任用外籍總經理蘭奇時,曾在國內引起不少討論,而這些組織的變革挑戰,百略也在8年前經歷過。 林金源表示,過去台商面對國際客戶時,常有被歧視的不信任感。為克服這種文化隔閡,百略1996年先到瑞士設立全球行銷中心。隔年,林金源聘請挪威籍的蒙頓(Morten Brunvoll)負責全球行銷,並與德國的RDC Gmbh實驗室合作新品開發,為MicroLife掛上先進色彩,取得客戶信任。 這招果然奏效。到了2000年,全球每10支電子體溫計中,就有3支是百略製造,讓百略拿下世界第一的寶座至今。去年,公司體溫計出貨量來到1,700萬支,48%的市佔率更是第二名日本歐姆龍(Omron)的兩倍。「現在在國外提起MicroLife,消費者都會認為這是個瑞士品牌,」百略副董事長許盛信說道。 耕耘6年多,目前百略不僅是全球電子體溫計第一、電子血壓計第二的公司,營收更從1998年的6.45億,大幅增至2004年的30.8億,在6年內成長近5倍。發表自有品牌後,目前百略只接世界級大廠的代工訂單。 「這是一種取捨,不過重點還是,自己也要有能耐,」林金源解釋,在生產實力與製造品質的加持下,後來連競爭對手,如德國的哈特曼(Hartmann)、美國的渥格林(Walgreen)、日本的歐姆龍等大廠,都將訂單下給百略,甚至關閉自己原有的生產線。 搶攻兆元健康照護市場
雖然硬體事業穩固,但百略仍不滿足。下一步,林金源打算帶領公司進入健康照護市場。

今年5月號《Business 2.0》報導指出,美國的健康照護市場產值,將由目前的7.5億美金,飆飆升至2010年的200億美金,在5年內擴張近30倍。林金源更預估,屆時全球約有500億美金(約1.5兆台幣)商機,「這塊市場,就好比20年前剛要起步的電腦產業一樣,」他形容。 但想分食這塊商機,卻不能僅有硬體產品,還需具備軟體、諮詢等後端服務資源才行。 為搶先佈局,林金源6年前就在美國調查法令、政策,以及開發軟體系統,他自嘲:「戲棚下站久了,舞台終究會是你的。」 果然,2003年底美國政府通過「退休老人健康保險醫療照護改善計劃」,宣布2006年即將開放健康照護產品的保險給付後,百略便立刻成立美國子公司「iCare」,建立自己的居家照護網路平台。 林金源的策略是,消費者透過百略生產的Health Buddy手持主機,在家自行偵測28種生理參數(如心跳、血壓、血糖指數等),再將數據上網傳到iCare,經監測中心判讀後,系統會將這些數據提供給患者的醫師、藥師或家屬等,讓慢性病患能在家掌握病情,不必三不五時地跑醫院。

用軟體、服務塑造硬體價值

iCare不但是網路上的服務系統,還能連帶提升百略硬體產品的價值。 成立不到1年,iCare已在最近取得美國最大醫療網路平台Health Hero的授權,並拿下美國榮民總醫院的5年採購合約。下一步,百略的觸角即將伸到另一個指標市場--日本。 日本不但是全球最高齡化的國家,老年人口(指65歲以上)佔總人口近兩成,對醫療儀器的品質要求也非常高。而電子血壓計在3月底通過日本製造審核,也使百略成為第一家獲准進入該市場的非日籍廠商。 「健康照護產品最重要的是準確度,拚價格不一定有用,而要比產品提供的價值與服務,」林金源強調。而iCare平台提供的網路照護系統、人員諮詢與醫療指引等,便是百略產品最好的差異化武器。 工研院經資中心產業分析師張慈映觀察,百略為硬體加入軟體與服務的新商業模式,不僅能提高經營利潤,也增加競爭者的進入障礙,做法值得肯定。 但由於政策的鼓勵,因此在美國類似iCare這種照護平台其實不少,差別在於專攻症狀與收費的不同,業者也會跟保險業、醫院等機構串連,提供保戶、病患完整的服務網絡,「百略未來還須在這方面盡快佈局,」張慈映提醒。

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

為硬體產品添加軟體與服務後,下一步,林金源打算再讓百略轉型為服務業,「光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行銷)走還不夠,那還是在做製造,台灣應該往更後面的方向走!」 林金源表示,雖然以前的工研院同事,現在都在電子業裡擁有一席之地,但產業成長卻開始遇到瓶頸,而原本冷門的醫療器材業,如今卻有希望成為未來的主流產業。「過去20年是他們的風光歲月,但以後就要輪到我們健康產業接棒了,」他笑著說。 到百略任職還不滿3月的許盛信也坦承,比起他過去待的大型電子企業,百略的規模其實不算大,「但吸引我加入的,是健康產業擁有的未來性。」 回想創業24年的感觸,林金源指出,決策者對方向的掌控最重要,「方向對了,成績也跟著水漲船高;但若選錯路,就算只是犯個小錯,也可能讓整個公司滅頂。」在國際化的組織分工與自有品牌經營上,由於林金源的提早佈局、出招,讓百略成功打贏兩場漂亮的仗。而接下來他能否再賭對下一步,帶領百略搶佔商機驚人的健康照護市場,也將決定百略往後20年的發展。

2005-05-29

健康產業前途 林金源有信心<新台灣>

現行的健保制度雖然無法保證健康,但是林金源卻從中看到機會,他樂觀認為健康產業有可能接班IT產業,讓台灣馳騁全球,但前提是:每個人必須把健康當成自己的責任。

健保實施多年,國人固然看病方便又便宜,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令人沮喪的數字:台灣肺結核病患的死亡率是美國的十九倍,糖尿病患得到標準照護的只有二%,洗腎率居全世界之冠。也因此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不惜與健保局筆戰,沉痛指出:「『二代健保』無異於『一代健保』,依舊以『財務平衡』為設計基礎,而不是以確保『醫療品質』為出發點,令人感到失望。」偏偏現實狀況就是健保財務愈形吃緊,醫療院所距離醫療品質提升的理想也就漸行漸遠,就連健保局也自嘲:「做到流汗,給人嫌到流涎。」

錯 將健康交醫療單位

「我可以斬釘截鐵說,現行系統是失效的,錢投下去沒有產出。」百略醫學科技董事長林金源,身兼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監事,他一針見血指出,依目前各界對健保的討論,在原有的框框裡打轉不會有答案。然而身處產業界的林金源,卻比任何人都還要樂觀,因為他從健保的傾頹看到曙光:「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機會,健康產業有可能接班IT產業,讓台灣馳騁全球!」

林金源套用了近來熱門的企管概念「藍海策略」,嘗試從另一個角度提出海闊天空的無限可能。他指出,現今醫療院所激烈廝殺,甚至落入流血的總額折扣戰,使得健保局、雇主和民眾都陷入血流成河的「紅海」之中。然而健保制度實際上無法保證健康。百略醫學科技的事業版圖涵蓋歐、美、亞三大洲的七個國家,林金源因而得以貼身觀察各國制度,他發現無論是在英國、德國、美國或加拿大,全球這種「第三者付費」的醫療保險體系,都會造成醫病雙方有意無意地浪費,因而皆幾近宣告破產。

失敗的原因根植於錯誤的思維。大家習慣將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療單位,然而事實上,醫療照護只能貢獻一%的健康。人體健康兩成由基因決定,兩成受環境影響,生活方式則決定性地影響了剩下的五成。林金源認為,台灣健保極大部分僅涵蓋藥物和手術等醫療手段,這種救命的手段是必要的,但就像一張椅子只有兩隻腳,還是站不穩;必須再加上一隻腳,也就是民眾自我照護,全民健康才能像三腳凳一樣穩當,「保命找醫生,但健康不能靠醫生。生產健康的主角是每一個個體,不是醫生替你生產健康。」

對 健康產業前景看好

林金源舉出自己在美國的經驗,說明提供誘因的重要性。林金源在美國的公司,過去一年要幫員工繳交六千美元的保費,而且每年調漲。但自從美國在二○○三年底實施醫療保險改革後,公司加入「健康儲蓄保險」,林金源年繳三千美元給保險公司,保大病不保小病;另外提撥兩千美元在員工帳戶,小病就用這個帳戶支付,如果員工保持身體健康,沒有動用到帳戶裡的錢,金額便會累積滾息,且本利皆免稅,至員工退休時便可領回。如果員工自二十歲開始,公司每年為他存入兩千至兩千五百美元,到他六十五歲時粗算可領回一百萬美元。對雇主來說,一方面節省了保費負擔,另一方面當員工強身保健,企業生產力亦能顯著提升。

普遍來說,真正健康的人只占總人口的二成,罹病人口則約一成,七成的人口都處在健康不佳的灰色地帶。林金源藉由藍海策略指出,患病的一成本來就是醫療院所的「客戶」,一定會上門,但是七成的非健康人口在現行體系下卻缺乏照護的機制,以致逐漸落入罹病的一群,「就像郭台銘先生有千億財產也救不回愛妻,但是林淑如女士絕非在一夕之間就藥石罔效,而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與惡化。」這塊七%的市場,就是林金源所稱的健康產業市場,目前全球都還停留在起跑點上暖身,他估計全球目前四兆美元的醫療產業中,約有三分之一會是健康產業的市場。

好 我無製藥轉型包袱

更具體來說,自我照護涵蓋化學(飲食及營養)、心理(減壓)及物理(運動、矯正身體姿勢)層面,過去所謂「另類保健」的健康食品、草藥、健身房、瑜伽、氣功、太極,只要經過科學實證,都應該納入自我照護的機制,並具體發展一套「個人健康指南」,「就像買了電器需要參考說明書,人體也應該有一套量身訂做的『健康保固手冊』。」

那麼台灣究竟有什麼優勢可以開發並主導這塊處女市場?林金源認為,歐美國家的製藥產業已然成熟,年產值達三、四千美元,反而形成沉重的包袱,不易轉型。而台灣沒有包袱,同時市場規模適中,是發展新興服務業最佳的模型,有機會成為健康產業的領導者。

事實上,無論是重點產業或全民健保,台灣都已經走到必須抉擇的關卡。林金源認為,全民健康保險應該正名為「全民醫療保險」,為了讓民眾謹慎利用健保資源,應該提供民眾積極自我照護的誘因,一方面允許民眾有權選擇投保範圍,依此繳交不同費率,另一方面,若職場推廣保健或民眾自我照護,撙節下來的健保成本應該依繳費比例回饋雇主及民眾。

另外,為了達到全民健康的終極目的,醫療相關法令也應該適當鬆綁,建構利於產業發展的環境,鼓勵醫療、生技、健康等產業界投入預防醫學及健康產業,讓民眾要學習自我照護時,獲得支持並可購買實質的服務。健保局現階段可利用菸稅提高、指示用藥不給付等額外的收入,當作民眾的教育經費,聘請醫生進入社區開課,「讓健康變成一種社會運動。」

夢 健康幸福大同島嶼

近來產業紛紛出走,引發社會忐忑不安的氣氛,但林金源卻從另一個角度點出台灣的利基。他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成熟的產業外移是必然趨勢,大眾毋須過於悲觀;產業發展走到現在,靠著人力生產產品已然無解,全球的廉價勞力多到用不完,台灣不需要留在紅海中惡鬥。「台灣人並不差,從一九五年代的農業和輕工業、七年代的重化產業,到八、九年代的資訊科技產業,台灣都創造出很多世界第一。」林金源胸有成竹地為台灣未來掛保證:「台灣民眾只要能放下依賴之心,積極生產『健康』,這種模式可以外銷,連退休金即將破產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台灣說不定會領先全世界。」

事實上,林金源不只勾勒出台灣產業的遠景,一旦全民健康的藍海策略發展成熟,台灣將成為一個幸福而健康的大同島嶼,這才是值得台灣人為之奮鬥的夢想,「中國說二年要達到全面小康,如果台灣那時候已經達到大同,我們又領先他了。」但是前提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健康都不愛惜,我不相信他會去愛惜我們社會和環境,所以大家要認清,健康是你自己的責任,一切從這裡開始!」

2005-02-03

百略醫學全球醫材攻城掠地<工研院之友會>


全球醫療器材市場產值已經突破上達千億美元,各界預料這個數據還將繼續向上攀升。台灣擅長電子製造優勢,也搭上了全球醫療器材這班順風車現在全世界 平均每支電子體溫計中就有一支是百略出品的但是這個公司,和創辦人林金源的名字一樣,很少人聽說過,今天要和您分享百略創辦人林金源的故事。


百 略醫學以生產數位體溫計、數位血壓計和紅外線耳溫槍產品聞名歐洲,其中體溫計的全球市佔率達到40%,高居全球龍頭,血壓計和耳溫槍也都擠進了全球第三的 成績,全世界平均每3支電子體溫計中,就有一支是百略出品的。但是這個公司,和創辦人林金源的名字一樣,很少人聽說過,一直到3年多前,百略以124塊錢 高價掛牌上櫃,各界才開始議論紛紛:到底誰是林金源?體溫計什麼時後開始變得這麼有身價?


今年已經53歲的林金源,原來出身自科技少林寺,也就是培植了台灣前後幾代電子新貴的工研院電子所,而像林金源這樣走醫療器材路線發展,竟然會在歐洲以Microlife自創品牌紅透半邊天的工研人,實在是鳳毛麟角,相當少見。


22 年前,林金源只是工研院電子所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因為看到報紙上報導一篇女性排卵期與體溫變化有關的新聞,讓他躲進自己家中設置的實驗室,成功開發出 全世界第一台婦女數位體溫計,說直接一點,就是可以讓女性朋友用科學數據,準確地推算出自己的排卵期和避孕期的電子體溫計。


當 年29歲的林金源,因為這個新發明,開始走向一生的夢想。他向親朋好友要來了100萬台幣,從小小一個工程師,搖身一變成為經營全球數位體溫計的第一大廠 商百略醫學科技董事長,來自各國員工涵蓋了7種國籍,去年營收已經達到157億台幣,而且連續3年稅後純益EPS超過5塊錢,今年預估上達527 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名科技人可以如此勇往直前,築夢進呢?林金源用一個理念完成了夢想。


百 略溫度計的漂亮成績單固然是靠製造技術超前,但是在行銷通路上兼顧靈活策略,更是讓百略在國際醫療器材版圖上攻城掠地。像今年百略已經成功打入美國CVS 網,為下半年營收及持續獲利簽下背書。而10年前,林金源正式把OEMODM策略徹底轉向經營自有品牌Microlife,把全球行銷總部搬到瑞士,找 來熟悉歐洲市場的瑞士當地國際行銷團隊,最後讓Microlife品牌打進原本不易進入的醫療器材市場門檻,而且從歐洲紅回來台灣,可能才是林金源行銷用 計更勝一籌之處。聽聽林金源一路走來的心情。


創新和突破學習,讓林金源這條創業之路走來活力十 足,林金源的秘訣在於,經常讓自己維持在不斷學習的狀態,即使是現在,除了當初讓林金源致富的讀報習慣,還是沒有改變外,林金源靠大量閱讀趨勢書籍。他鼓 勵工研院年輕一代的科技領導者,多和專業的意見領袖聊聊,好掌握財經科技的趨勢脈動,手中的成果自然好表現,聽聽工研院院友的建議。


台 灣生技業者被各界看好,期待能以明日之星在高空閃爍,不過像百略這樣成功發展的醫療器材廠商,從代工模式正要跳脫出未來的創新格局,還有不少廠商有待突 破,就像林金源所期許的,還要繼續在工研院播下革命的種子,繼續成長下去。而台灣的生技業要成功,顯然還需要有更多像百略這樣的成功故事,以及像林金源這 樣一個積極求變的幕後領導者。﹝謝美芳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