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4

應邀出席「國家發展論壇」第一場研討會:國家發展研究的性質與定位及淺見

國家發展論壇




一、緣起與目的


1970年代,在教育部的政策輔導下,國內公私立文武學校共成立六所「三民主義研究所」,被賦予教學研究當時黨國意識形態三民主義的時代任務,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也適時在1974年成立,以社會科學為基礎教育出一批當時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但是隨著臺灣的民主化,以及國內外客觀環境的變遷,黨國意識形態已失去指導國家發展的正當性,臺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率先在2000年正式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仍以社會科學為基礎,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及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等層面,培養國家發展所需的人才。

但是上述的分組教學,難免與既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系所有所重疊,多年來雖試圖從科際整合及區域研究的角度,與上述系所有所區隔,但是坦白講效果並不理想。近年來,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從其所名「國家發展」,也就是從「國家發展」是否可以作為一個學門,重新思考該所定位與定性。國家發展與1940年代所興起的「發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有無區別?或在既有的「發展研究」上如何增加「國家」這個新元素?它的教學與研究內容應該是什麼?

經過多年的思索,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自2010年開始進行整併,並與臺大高等人文社會學院合作,使該所在既有的社會科學研究上加入人文研究的方法論,成為國內第一個兼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研究單位。在研究教學取向上,該所設定「國家」為主要的分析單位,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去思考影響國家發展的內外因素,希望培養學生能夠具有觀照全球化、國際化或區域議題的宏觀視野,又能將這些視野落實在當代臺灣、中國大陸及因而衍生的兩岸關係上的獨立研究能力,進而成為國家發展的領導人才。

基於上述的理念,整併後的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在碩士班設有當代臺灣、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與發展三組,在博士班則再增加文化與文明組,成為四組。這樣的「國家發展研究所」定位及走向,是否可行?有賴各界學術先進指教。同時前述原有的「三民主義」研究所,在過去幾年亦紛紛轉型,例如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也改稱「國家發展研究所」,文化大學則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這些轉型經驗皆彌足珍貴,另外亦有些學校成立以「發展研究」為導向的系所,如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既社會工作學系」,其辦學經驗亦值得借鏡,因此特舉辦此次研討會,希望能分享彼此的經驗,進而探索「國家發展研究所」的發展願景。


二、討論題綱

(一)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定性與發展願景

(二)國家發展研究議題的設定

(三)國家發展研究課程的規劃

三、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四、會議時間:民國 100714日(星期四)


五、會議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300會議室


六、會議議程



<><><><><><><><><><><><><><><><>

時間:100714日(星期四
第一場研討會:國家發展研究的性質與定位
08:40~09:00
09:00~09:45
人:周繼祥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

言:黃俊傑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09:45~10:00
茶   敘
10:00~12:30
圓桌論壇
主持人:李金振 金門大學校長臺大國發所所友會會長
與談人: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陳明通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彭立忠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研究所教授
謝登旺 元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依姓氏筆劃排列)
12:30
中午備有便當


 






 國家(社會)發展論壇

林金源  July, 2011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財經立法促進院董事
百略醫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百略醫學科技董事長


國家:政權運作下的政府組織,以遂行公權力為主要目的

廣義的社會:公部門(國家、政權、執行公權力的組織)
                     私部門(以生產或營利為目的的組織)
                     第三部門(以解決社會問題為目的的組織)

廣義社會的基體:個人及由生物性結合而成的家庭

因此,可以嘗試思考是否以社會發展研究所為名稱

建言
目前的處境:1989年資本主義打敗了共產主義之後,物質資本主義正步入一個它生命週期的最後階段-崩潰中的物質資本主義。

尤其在外在物理性全球暖化危機及內在心理性的金融危機夾擊之下,此一崩潰的速度可能極端迅速(10年的Scale)。

由於台灣是物質資本主義發達的一個地區,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的學問(與實踐知識與智慧)是如何以整合性的觀點,以過去人類知(智)的底蘊為基礎,提取能夠與此一崩潰過程共存並從中引導此混沌過程的演化方向,以有意識的轉型到達下一個社會狀態(後資訊、後流通服務、後物質資本社會)-人本資本主義社會

因此進一步建議是否能考慮將國家發展研究所調整為台灣社會發展研究所或台灣社會轉型研究所(Institute of Taiw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俯視與精鍊400年來台灣社會實踐變遷的歷程與精華,以此為基礎來提出推動台灣社會有意識轉型的論述
(物質資本主義社會人本資本主義社會),這包含啟動、形塑,固著等三個階段,必須在20年內完成,並進一步在轉型實踐中檢驗,在轉型實踐中進一步發展與完善此一轉型論述。
此一部分可以作為當代台灣組一台灣社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研究、實踐與教學主題。

初期60%研究所的資源應放在此一部分以快速取得一些看得見的成果與基礎並擴散進入台灣主流社會。同時由於台灣無法自外於大陸(迷茫中)與歐美日(崩潰中)此二巨大引力,因此利用各20%的資源,隨時watch它的變化以作即時的反饋(當代台灣)及適時的inject 一些關鍵 meme ingredient進入大陸及歐美日社會,以引導及催化此二個巨大系統的演化方向。

因此這一部份的工作即可以為中國大陸與二岸關係,全球化與發展其他二組的主題,但必須要注意,此二個組的焦點必須回到當代台灣,以達到以台灣為行動、實踐與研究為中心來創造 ComprehensiveTaiw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Local Knowledge,我們知道如果是這樣的這種Local Knowledge是絕對具有Global Siganfience的(黃教授在胡適講座裡提到的期望)。

第一、二、三組個行動指導原則(核心價值)是以黃教授40年的研究精華-東亞儒學-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共同思想與價值旨趣為依歸;如此我們將可以踏出與西方帝國知識體系脫勾的第一步。透過集體智慧,昂揚的創造以台灣為起點,以下一個可永續發展的人類社會-人本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為目標,有意識的完成艱鉅的台灣社會轉型的任務,並在過程中,觸動、引發,幫助大陸華人社會(30年)及人類全體社會的全面轉型(Transformation40年)。

台灣社會轉型(發展)研究所,可以成為此一偉大行動中的燈塔,以呼喚大學的靈魂並重新挺起大學的精神,讓大學成為探索真理的殿堂,人類良知之所寄的場所並實現貢獻大於人類精神福祉的終極夢想。


如果上述的定位與發展願景及研究議題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採納,有關的課程規畫的部分則是比較細節的部分,需要開拓有別於社會科學分科式的課程,而採取整合式的Approach,此一部分有一些基礎課程需要導入個人可以提供淺見以供參考。


2011-07-04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邀約會議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以整合並 提昇人文社會領域之創新研究,促進校內及跨校人文與社會科學人才之合作交流, 延攬及培育國內外人文與社會科學之優秀人才,並建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社群之 互動平台。本院創立宗旨即為「透過對話以豐富人文與文化視野」。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建立在自1998年以來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以東亞為研究之視野,以經典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為研究之脈絡,既宏觀東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各地文化之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經典與價值理念之變遷及其展望。本計畫之研究目標,希望在二十一世紀文明對話新時代中,深入發掘東亞文化的核心價值,在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上推陳出新,開創新局。

左起百略林金源董事長與高研院黃院長俊傑教授

左起百略林金源董事長高研院黃院長俊傑教授與高研院林副院長建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