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01

從排隊的人,變成第1名!<數位時代>

1997年每股獲利才1塊出頭,但隨後4年每股都賺到5到9塊,股價140元上下的百略醫學科技,已是上櫃市場人人熟知的奇兵,它由勞力事業向知識經濟體的轉折,是當今每一家台灣企業都該知道的故事……。 撰文=杜凱如
由2000年開始,台灣陸續出現一些非電子股的股市新兵;它們共有的特色是:相當高的每股獲利、特殊利基市場的產品策略,再加上創新的加值型服務。例如做美國家庭百貨HomeDepot特殊窗簾供應商的億豐、Nike高爾夫球桿頭的大田,以及更特殊的百略醫學科技。

投身體溫控制20年,當今世界市場上每5支體溫計,就有2支是來自百略。這麼高的市場佔有率,自然創造它驚人的每股盈餘,2000年它做了22億生意,賺到5億5千萬元,每股獲利7.2元。展望2002年,財務部協理兼發言人謝沛勳表示,營收部份可望繼續成長15%到20%,獲利只會多,不會少。

但少有人知道,它的20年創業生涯中,有15年是掙扎過著苦日子,1997年開始,它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攻無不克的百略方程式

當年的百略,如同台灣一般傳統產業,只靠苦力製造,寄望能以「大量產能」取得市佔率,藉以打敗競爭對手,搶單方式更是「鄉土」,像百略董事長林金源就曾經跟其他競爭對手,提著皮箱,排在飯店外面等候,只希望能「堵」到客戶,求得一點簡報時間,以便順利接單。
轉折的關鍵點,是董事長林金源下定決心離經叛道──走自有品牌,以及創意加值這條難走的路。林金源深知製造毛利漸少,唯有品牌才能確保企業命脈,然而行銷、創意向來是台灣產業弱勢,為了轉型,它大膽邀請原百略客戶之一的瑞士經銷商布倫瓦(Mortan Brunvoll)加入,擔任行銷副總經理,並把行銷總部遷移到瑞士。以台灣為後勤、中國製造、歐洲行銷,一起組成了百略致勝方程式,今日百略自有品牌Microlife產品不但擁有高毛利,許多硬體上的附加服務(它的血壓計除自動記錄每日血壓,還可以透過內建語音IC,提醒用家服藥)更為它的產品圍起一道競爭者難以進入的市場區隔。

注入「流行」的新血液

為了打品牌,全公司企業識別系統(CIS)在歐洲團隊加入後重新設計。發言人謝沛勳說,歐洲團隊一併入百略,第一件事情就是花了上千萬把百略的CIS改過,「他們一直覺得我們本來的設計很礙眼,」謝沛勳笑著說,接著海報樣式也都重新來過,「他們覺得人體的美,應該被放上去,」因此,海報上出現一幅略微遮掩的裸女,「台灣這邊一看到海報都昏了,」深怕太裸露影響百略形象,後來只好把裸女比例拉小,可是也讓百略員工對歐洲人的創意大開眼界。

把舊有產品塗上新色彩,百略自有品牌Microlife行銷全球50多個國家,並在歐美布建50多個經銷點,為避開代工客戶,百略把主力放在醫療資源不成熟的市場,如義大利、盧森堡等地。今年百略更成立「百略生活醫療事業」,把曾在惠氏、默克等藥廠工作過,也開過網路公司的行銷高手王麗婷找來,擔任事業群協理一職,企圖在硬體上注入新生命,以「服務」拉出第二條成長曲線。

「比如說婦女基礎體溫計,附有一個PDA,內建軟體可以幫妳計算避孕安全期,」王麗婷比手畫腳地展示著,「甚至還教妳怎麼生男生女,」她笑著說,透過紅外線傳輸,使用者可以隨時升級PDA的軟體版本。

其實從王麗婷身上,我們不難看出百略近年來的轉變。一頭俐落短髮,說話速度彷如連珠砲,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跟老百略人的沈穩低調相較,格外凸顯。百略行銷預算向來少得可憐,第一次跟林金源「要」預算的王麗婷,特地在簡報前,要林金源別太驚訝,「結果我一開口,就要了7000萬,」王麗婷笑著說,以前同事口裡都會唸著「K.Y.(林金源的縮寫)說要做這,要做那,如果他沒說,就不做,」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一批從外商來的精銳部隊,正拉著百略往前跑。

在台灣經濟的前一個篇章中,多的是刻苦耐勞、和林金源一樣排隊等在旅館前的創業家;但在下一個章節中,我們可需要更多像百略這樣的破壞式創新者。如果台灣電子業也有百略,那可是多麼──既美麗又剽悍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