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1

百略醫學科技 軟體加持硬體,毛利超過股王一倍

人家一窩蜂鑽電子業,它耕耘醫療器材;代工大賺時,它堅持推自有品牌。
百略以與眾不同的國際化經營概念、策略,6年營收成長5倍,攻下世界第一。
年紀大了,難免有慢性病。如果看著家裡的長輩天天量血壓、測血糖、每週得向醫院報到,實在心疼。 現在,終於有了不同的解決方式。已經有公司用儀器與網路,提供照料老人家的服務,甚至還會幫你解決未來的煩惱。它就是全球最大體溫計廠--「百略醫學科技」,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子血壓計廠。

百略去年30.8億元的營業額,在台灣製造業裡,其實規模並不突出,引人注意的反而是它獨樹一格的經營模式與獲利能力。在最新的《天下》1,000大排行中,連兩年入榜的百略,比去年進步84名,今年名次來到490名,但營收成長幅度的排名,卻跳升了118名! 而當同業還在為10%上下的代工毛利掙扎時,已用自有品牌走出活路的百略,今年第一季的營業毛利卻高達38.5%,超過當前的生技業股王「合世生醫」在同期不到15%的毛利成績。 2005年對百略更是別具意義。首先,虧損3年的電毯事業,終於在去年開始回收,電子血壓計也在3月通過日本審核,腳步又是同業最快。最近,擁有多年科技業CFO(財務長)經驗,歷任圓剛科技、國碁電子、燦坤實業等的許盛信,也被挖角過來,為經營層再添猛將。 主掌百略的,是現年53歲的林金源。他如何預判趨勢、及早佈局,讓百略成功地由代工轉型品牌,打下世界第一,在6年內使營收成長5倍,並為公司找出下一個轉型契機,搶攻未來的健康照護商機? 發明家往冷門領域創業
帶著一副圓框眼鏡的林金源,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像個大學教授。事實上,清大物理系畢業後,他就先到電子工業研究所(今工研院)當工程師,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 不到30歲,林金源就發明出全球第一台「婦女生理週期指示器」,拿下中華民國及布魯塞爾兩大發明展金牌獎。而這項發明,也把他推往創業之路。 1981年,在大部份同事,都進入電子業發展的情況下,林金源和幾個朋友籌資100萬創立百略,從事醫療感測儀器的生產。比起周遭的人,林金源的選擇不但冷門,事業規模也顯得渺小。 雖然處於鎂光燈外的冷門行業,但百略的佈局腳步與國際化程度,卻絲毫不輸給檯面上這些大型公司。 由於代工客戶與外銷區域大都在海外,因此百略的組織很早就達到全球分工。目前台灣這邊擔任管理中心,大陸則是生產重鎮,瑞士負責行銷,研發部門分別位於美國與德國。耕耘24年來,百略已在歐、美、亞3大洲設立11間分公司,擁有7種不同國籍員工,產品可以行銷到全球50多個國家。 「我們公司雖然不大,但國際化卻很徹底,」剛結束4月底12天歐洲行程、跑過8個國家的林金源笑著說,這些與當地市場、通路、工廠建立的夥伴關係,是公司的無形資源。 國際化固然是趨勢,但經營者的佈局與決策速度也很關鍵。14年前,林金源就意識到台灣製造成本優勢不再,於是將生產線轉移到大陸深圳。「我們選的地方,與鴻海就在同一個鎮,而且還早了4、5年!」他回想。

趁賺錢時由代工轉自營品牌
近年台灣IT業亟欲開發的自有品牌,百略也早就做出心得,而且還大膽啟用外籍主管,來為自家品牌操盤。 接了15年代工訂單後,林金源心中忍不住感慨:「代工者永遠都處在後端,只能從品牌客戶那接收片面資訊,到底市場前端長什麼樣?根本沒機會知道。」當時他也看出,代工模式勢必走向微利,須讓公司及早轉向。即使當時代工業務還有25%的高毛利,但他還是力排眾議,在1998年發表自有品牌「MicroLife」。 「不要等真的走進死巷了,才想轉彎!」林金源認為,要在公司還有利潤時,就開始轉型動作,「趁賺錢時候改,才有資源可以用。」

以夷制夷打下全球第一

去年底,宏碁任用外籍總經理蘭奇時,曾在國內引起不少討論,而這些組織的變革挑戰,百略也在8年前經歷過。 林金源表示,過去台商面對國際客戶時,常有被歧視的不信任感。為克服這種文化隔閡,百略1996年先到瑞士設立全球行銷中心。隔年,林金源聘請挪威籍的蒙頓(Morten Brunvoll)負責全球行銷,並與德國的RDC Gmbh實驗室合作新品開發,為MicroLife掛上先進色彩,取得客戶信任。 這招果然奏效。到了2000年,全球每10支電子體溫計中,就有3支是百略製造,讓百略拿下世界第一的寶座至今。去年,公司體溫計出貨量來到1,700萬支,48%的市佔率更是第二名日本歐姆龍(Omron)的兩倍。「現在在國外提起MicroLife,消費者都會認為這是個瑞士品牌,」百略副董事長許盛信說道。 耕耘6年多,目前百略不僅是全球電子體溫計第一、電子血壓計第二的公司,營收更從1998年的6.45億,大幅增至2004年的30.8億,在6年內成長近5倍。發表自有品牌後,目前百略只接世界級大廠的代工訂單。 「這是一種取捨,不過重點還是,自己也要有能耐,」林金源解釋,在生產實力與製造品質的加持下,後來連競爭對手,如德國的哈特曼(Hartmann)、美國的渥格林(Walgreen)、日本的歐姆龍等大廠,都將訂單下給百略,甚至關閉自己原有的生產線。 搶攻兆元健康照護市場
雖然硬體事業穩固,但百略仍不滿足。下一步,林金源打算帶領公司進入健康照護市場。

今年5月號《Business 2.0》報導指出,美國的健康照護市場產值,將由目前的7.5億美金,飆飆升至2010年的200億美金,在5年內擴張近30倍。林金源更預估,屆時全球約有500億美金(約1.5兆台幣)商機,「這塊市場,就好比20年前剛要起步的電腦產業一樣,」他形容。 但想分食這塊商機,卻不能僅有硬體產品,還需具備軟體、諮詢等後端服務資源才行。 為搶先佈局,林金源6年前就在美國調查法令、政策,以及開發軟體系統,他自嘲:「戲棚下站久了,舞台終究會是你的。」 果然,2003年底美國政府通過「退休老人健康保險醫療照護改善計劃」,宣布2006年即將開放健康照護產品的保險給付後,百略便立刻成立美國子公司「iCare」,建立自己的居家照護網路平台。 林金源的策略是,消費者透過百略生產的Health Buddy手持主機,在家自行偵測28種生理參數(如心跳、血壓、血糖指數等),再將數據上網傳到iCare,經監測中心判讀後,系統會將這些數據提供給患者的醫師、藥師或家屬等,讓慢性病患能在家掌握病情,不必三不五時地跑醫院。

用軟體、服務塑造硬體價值

iCare不但是網路上的服務系統,還能連帶提升百略硬體產品的價值。 成立不到1年,iCare已在最近取得美國最大醫療網路平台Health Hero的授權,並拿下美國榮民總醫院的5年採購合約。下一步,百略的觸角即將伸到另一個指標市場--日本。 日本不但是全球最高齡化的國家,老年人口(指65歲以上)佔總人口近兩成,對醫療儀器的品質要求也非常高。而電子血壓計在3月底通過日本製造審核,也使百略成為第一家獲准進入該市場的非日籍廠商。 「健康照護產品最重要的是準確度,拚價格不一定有用,而要比產品提供的價值與服務,」林金源強調。而iCare平台提供的網路照護系統、人員諮詢與醫療指引等,便是百略產品最好的差異化武器。 工研院經資中心產業分析師張慈映觀察,百略為硬體加入軟體與服務的新商業模式,不僅能提高經營利潤,也增加競爭者的進入障礙,做法值得肯定。 但由於政策的鼓勵,因此在美國類似iCare這種照護平台其實不少,差別在於專攻症狀與收費的不同,業者也會跟保險業、醫院等機構串連,提供保戶、病患完整的服務網絡,「百略未來還須在這方面盡快佈局,」張慈映提醒。

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

為硬體產品添加軟體與服務後,下一步,林金源打算再讓百略轉型為服務業,「光往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行銷)走還不夠,那還是在做製造,台灣應該往更後面的方向走!」 林金源表示,雖然以前的工研院同事,現在都在電子業裡擁有一席之地,但產業成長卻開始遇到瓶頸,而原本冷門的醫療器材業,如今卻有希望成為未來的主流產業。「過去20年是他們的風光歲月,但以後就要輪到我們健康產業接棒了,」他笑著說。 到百略任職還不滿3月的許盛信也坦承,比起他過去待的大型電子企業,百略的規模其實不算大,「但吸引我加入的,是健康產業擁有的未來性。」 回想創業24年的感觸,林金源指出,決策者對方向的掌控最重要,「方向對了,成績也跟著水漲船高;但若選錯路,就算只是犯個小錯,也可能讓整個公司滅頂。」在國際化的組織分工與自有品牌經營上,由於林金源的提早佈局、出招,讓百略成功打贏兩場漂亮的仗。而接下來他能否再賭對下一步,帶領百略搶佔商機驚人的健康照護市場,也將決定百略往後20年的發展。